• 林素川 |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福建职业教育的理念与行动
    来源:福建教育杂志 发布日期:2024-01-31 浏览👩‍🌾:3253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7月,福建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这是以省级政府文件🌎,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重要文件。“十条措施”把建设“一体两翼”、改善办学条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创服”一体化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就业质量🦻🏽、做好财政保障👵🏿、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等任务目标化、项目化、清单化。尤其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优质职业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海丝学院”等“中文+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对急需紧缺专业给予提高生均拨款系数等措施🟩,激励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正视产教依存关系,思考职教“为谁办”🎰;正视办学风险和质量短板🏘🙅,思考职教“怎么办”;正视区域特色和行业属性👨‍🦳,思考职教“如何办得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福建职业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即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产教融合新机制🩵,走校企同行结伴“出海”新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化、产教融合机制化🤛🏼🎅🏼、专业调整动态化、“走出去”战略品牌化、质量保障常态化,是职业教育实现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跨越🤾🏻,探索职业教育福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保障🧑‍🧑‍🧒🏏。>

    一🐢、类型定位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化

    构建中高本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畅通职业教育学生学历和技能提升的通道,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根据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要求🟢,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的定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把打好中职学生文化和专业素养基础,使之具备持续成长的素质素养上升为中职育人第一要务😪。要继续扩大五年制高职培养规模👨‍🌾,减少中高职重复性教育和降低升学应试压力,以产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一体化规划中等和高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方案。要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按照新职业🚠、新岗位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壮大高层次职业教育阵营👩🏽‍💻。要根据生源、就业和产业升级的特点🤾🏽,渐进式疏解职业教育人才上升的堵点。

    此外,要明晰中职教育基础性和高职教育主体性的办学定位。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为职业教育类型体系的基础、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基础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高职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为大众性,它是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基本保障。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适应新职业、新岗位需求,按照新模式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小众化教育。遵循人才需求变化规律和职教资源状况,保持中、高🤛、本三级职教的合理比例,才能畅通职教上升通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多样化的用人和就业需求。

    二🧙🏿‍♂️、以产定教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化

    坚定实施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不二选择。产教融合是方向,强调“教”随“产”出🛞,属于需求侧的导向↙️;校企合作是途径💆🏼‍♀️👰🏻‍♂️,“校”在前🚞🐲、“企”在后👩🏿‍✈️,强调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行业,属于供给侧的改革🙆。“十条措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专精特新”为目标☝🏻,围绕“四大经济”和区域重点产业领域,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一地一案”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规划由重点产业园区主导,组建石化、服装🦸🏻‍♀️、专用车制造、电子信息等20个左右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学校牵头,围绕电子信息与数字、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等重要产业行业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形成产教融合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

    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变以往单打独斗👷‍♀️、松散型的校企合作格局✮,按新机制运行的产教实体、发展平台🩼。市域产教联合体结合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创建,聚焦园区发展需要🛂,最大限度整合区域内外教育🔨、科研🤛、产业资源👨‍🦰,构建发展共同体,解决单一企业或学校无法解决的校企合作难题。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化的前提是将其定位为产教发展平台💃、资源对接平台𓀑、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园区的组成部分。

    “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全省已经组建6个由产业园区管委会牵头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挂牌成立“全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0个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600多家省外高校、企业及组织加盟🤾🏼‍♂️。联合体、共同体机制超越了传统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的模式,未来可在更广阔区域和高校、院所💁、行业企业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用好联合体、共同体内的政策资源,加快专业更新,创新各个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以融促建。

    三🚶‍♂️‍➡️、就业形势倒逼专业调整动态化

    “十条措施”要求,针对我省重点产业🌊、关键产业、未来产业😨,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定期发布毕业去向落实率正负面清单,引导学校对连续两年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处于末位10%的专业实施调减或停止招生。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福建民营经济人才需求具有特殊性:一是需求总量大。全省民企每季度的用工需求量都超过15万人👀,但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动力。二是缺工甚于缺才。市场对无技能要求劳动力的总体需求多于有技能要求劳动力的需求,一般劳动力需求是有技能劳动力需求的1.73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限。三是需求变化快👩🏻‍🦯‍➡️。人才需求呈现多品种👨‍❤️‍👨、小规模化,这对人才供给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福建民营经济人才需求的特点对福建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学校只有主动知变、识变🤾🏻、求变,才能在民营经济强省建设中发挥作用。具体而言📐:一要果断裁撤扎堆发展又缺乏就业前景的专业点,停止增设布点,调减招生规模;二要鼓励增设家政🍂🏌🏻‍♀️、电焊、安全♖🤵🏼、消防等职业(工种)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培训市场紧缺技能人才;三要实行专业总量控制,加快对现设专业的改造,如汽车类专业要从燃油车方向向新能源方向转变,装备制造类专业要向智能化方向改造🚵🏻‍♂️。专业动态调整的目标👨🏻‍🦰,就是要求全省高职专业每年增☝🏿、撤🤸🏻‍♀️、改的调整幅度达到10%以上,五年内实现专业更新率达到50%以上👷🏼‍♀️,以更加贴近民营经济转型周期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四、“海丝学院”带动“走出去”战略品牌化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多年来,福建充分发挥“海丝”核心区先行示范作用🕵🏽‍♀️,在产业投资👨🏼‍🎓🔐、跨境电商⬆️、商事服务、科技创新🚷、能源资源等重要领域与外界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职业教育理应“教随产出、产教同行”。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30多所福建职业院校探索建设“海丝学院”👩🏻‍🦳,大力开展留学生培养,开设中资企业海外订单班,承接非洲“工匠之师”技术技能培训等📇🪐。以侨为桥,福建职业院校跨洋出海,发挥先天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福建职业院校要携手“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高质量建设发展“海丝学院”🏃🏻‍♀️。福建省要制订海丝学院建设标准和运行规则⚂🏊🏽,成立“海丝学院”职业教育联盟,组建“海丝学院”职教联盟理事会,建设“海丝学院”智库,建立实体化管理组织🔲,为“走出去”的院校和企业提供支持⛵️,打造“海丝学院”国际职业教育品牌。

    “十条措施”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走出去”的需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海丝学院”等“中文+职业教育”品牌🏄🏽。实施职业院校“走出去”战略,发挥遍布东南亚的闽籍华侨、商会、同乡会等的力量,依托“海丝学院”建设🛠,开展留学生学历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培训、师生互派交流学习,制订国际化教学标准、行业培训标准,开发职业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室,举办论坛、研讨会🪟、技能比赛等🙍🏿‍♂️。职业院校要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教学培训标准制订,教学培训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沉淀一批典型项目🆕,以侨为桥、以企为伴、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实现从“搭船出海”到“借船出海”“带船出海”,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福建经验。

    五、评价改革推动质量保障常态化

    教育评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常态化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涉及办学行为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各个领域,既需要外部评价的约束和导向,又需要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要以“负面清单”形式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全面贯彻。教育具有政治属性🥫,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关乎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兴衰成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选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确立立德树人在教育评价中的基本导向和核心地位,重点评价职业院校德技并修的育人成效🪲。我们要强化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监管👩🏿‍🔬,突出教育的民生属性,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完善教育领域信用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社会监督效力,清除和抵制职业教育领域违规招生☀️、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技能证书考试、技能竞赛等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要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质量文化和评估伦理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完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方法🤹🏼‍♂️、手段保障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办学质量,克服乱评👩‍🦱、滥评🧦。要改变唯分数的学生评价和唯升学率的教师评价👱🏿‍♀️,把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能力作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接近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预期,得到广泛的认可。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能力和考试评价、内部自我诊断改进作为评价重点,发挥企业🦑💆🏿、行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开展多元评价🙋🏻,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评价🤽。

    要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功能💮,用好评价结果,处理好“管办评用”关系🍄。常态化质量保障是“管评建用”合一🏸,而不是评建分离、评管分离🥵、以评代管🔖。评价不能异化为教育“内卷”工具,而要成为学校以评促优的动力。要深化职教高考、专升本考试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科学性,保持职业技能培养的连续性🙊,形成有利于“升学+就业”双导向的质量保障标准体系。


    文章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vgP8CBTSHyfFYFxMzzKQA

    相关栏目

    彩神Vll专业提供:彩神Vll🎻、👨🏼‍🍳、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彩神Vll欢迎您。
    彩神Vll